——论李庚辰杂文艺术特色股票配资杠杆 (作者:谷建) 能走上写杂文的道路,要感谢杂文泰斗李庚辰老先生。因为读过他的无数杂文,加之自己的愤世嫉俗,遂尝试用文字的方式“一吐为快”。少年时便热爱鲁迅,那时便觉得鲁迅的文章非同一般,总有些“高度”和“境界”,是其他作家无法比肩的。而在鲁迅先生的所有文学作品里,我独爱其杂文。读了它们,就像浑身充满了能量,如脱胎换骨一样地成为“超人”,于是更加关注社会,企图挑战一切假丑恶。此后数十年间,鲁迅的杂文一直是我心中的“匕首和投枪”,每遇不平事,心生愤慨时,便想着“以文字见分晓”,结果还是因为杂文太难写,既觉无法下手,又怕下手后羞于见人,所以常常作罢。 九十年代初我到北京军区空军服役,那时的连队只有《解放军报》和《空军报》。总想写点什么的我,自然不会放弃能认真读报的任何机会,尤其是《解放军报》的文学板块最让我解渴。也就在当兵的第一年,我读到了李庚辰先生发表于军报副刊的《如果鲁迅活到今天……》,从那时起,我才知道偌大的世界里,除了有位鲁迅先生,竟然还有位李庚辰先生,他的杂文能瞬间勾住我们的眼睛,也能很快让我们热血沸腾。“文采斐然、力透纸背”不说,那行文的节奏如同一挺重机枪的扫射,哒哒作响,火舌喷吐,刹那间硝烟弥漫,冲锋号震天,那力量那气势定能歼灭任何顽敌。此后,我陆续开始剪贴庚辰先生的每一篇作品。因为收藏这些作品,非但悄悄增加了我的哲理思辨能力和政治理论功底,也常能为我壮胆打气,敢于在连队的总结会议上展开理性的批评,既有理有据,又思路清晰。因发表文章百余篇,我被军区破格提干后,一直从事军事新闻报道工作,从此正式与文字为伍,也因此得以结识李庚辰先生。他那高大魁梧的身材,方正肃然的脸庞,齐刷刷的板寸发型,再加上舒缓稳健又错落有致的标准化军人步伐,俨然是一位身经百战所以能常常处变不惊的军事主官。难怪他的杂文能有如此的节奏、如此的力量! 展开剩余84%若干年后我才知道,庚辰先生在专业从事文字工作之前,原本就是空降兵部队的一名优秀军事人才,多次勇夺部队军事大比武的金牌。也正是若干年的交往,我才真正理解了李庚辰先生的杂文缘何能蕴藏如此巨大的能量和如此笃定的忠诚。大凡对庚辰先生非常了解的人,似乎都能说出许多关于他的“如何扶危济困,如何嫉恶如仇,如何自掏腰包关爱重视社会弱势群体、培养提携基层部队的文艺青年和新闻骨干,如何追求真理、捍卫正义,哪怕是影响仕途自毁前程也在所不惜的很多故事。”有的足以催人泪下,令人感慨唏嘘。庚辰先生古道热肠,热爱生活,乐于助人,从不图任何回报,至今仍不改本色。只要有朋友遇到困难,无论多么棘手,无论有多大阻力,只要找到他,他便“愚忠”到底,甚而茶饭不思地为朋友排忧解难,想办法找出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是庚辰先生经常教育我们的话,然此话正是他多年来的身体力行,从无丝毫松动。笔行于此,其实我想说:杂文质量的高下,完全取决于作家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内涵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境界高低。 杂文作为一种文艺性论文,其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是百花齐放甚而百花竞艳的,在鲁迅诞生之前,我们似乎没有感受到“杂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而给人的那种强烈的震撼和过多的关注.当然也就无所谓谁的杂文好、谁的杂文庸,甚至谁的杂文“下三滥”。自从有了鲁迅,杂文的魅力、魄力和神力才得以体现。时至今日,鲁迅的杂文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没过时,而且势必永远不会过时。个中缘由大概不是一个“匕首和投枪”就能概括全面的了。与鲁迅同时期写杂文的人很多,比如瞿秋白、丰子恺、唐弢、吴晗等等,但是只有鲁迅的杂文以其独特的创造和磅礴的力量为世人所知、所爱、所珍,如同顶级国宝,至今仍傲然陈列在国人的心灵博物馆。正如学者刘再复先生所云:“作家之别,作品之别,归根结底是境界的差别。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所以如奇峰屹立,形成一座白话文的文学金字塔,全在于他的境界高出其他作家,高出得很多。”所以我要说,优秀的杂文家需要一个大大的境界,绝非那些目光短浅、思想平庸、心灵猥琐之辈能够担此大任的。 鲁迅的境界是什么?是对人间的大关爱以及对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以及人性、国民性的深刻认知。这种“关爱”之大,"认知"之深,非凡人所及,故境界之高也非常人能及。此外,“他对杂文文体的创造和对黑暗的决不妥协的战斗精神与思想情感等等,也都构成他的境界的一角。”鲁迅虽是个“孤独的战士”自但他绝非西方哲学家的面对上帝的个人孤独抑或个人存在意义的心灵叩问,而是无法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以产生共鸣的孤独,是“荷戟独彷徨”的孤独。但是,他的孤独与困境并未影响他继续关注基层民众的生存状况,并不妨碍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善良本性。在鲁迅身上.我们看不到文人的一丝矫情和酸腐,只有战斗的意志和生存的力量,还有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这与时下那些遇到“坎儿”就要摆脱人间坚定地去做“自了汉”的文人相比,鲁迅从未离开过人间,而是带着孤独上路,勇敢地面对生活,热情地拥抱艰难险阻,绝不后退。此等境界非常人能及。说到底,鲁迅的杂文为什么永远都是经典,那是因为“鲁迅”是永远无法复制的,他的人格魅力、思想内涵以及感愤的力量将永远高居金字塔的塔尖。其次,优秀的杂文家应把自己的发掘、思想、情感、表现手法推向极致。杂文说到底还应是文学作品,如果单纯地把它当成时事评论和政论文章去写,会彻底歼灭其文学性。没有了情感力量和形象思维,仅靠一堆“事例”、“数据”和“政治理论”所编排而成的“时事评论文章”,也能经常被冠之以“杂文”到处发表,却不知有几人愿读?即使有人走马观花地瞄上几眼,又如何能记得住?没人读或者读了又让人觉得枯燥乏味的所谓杂文,却也能经常发表,纯属自娱自乐也,这便是杂文濒临绝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杂文泰斗李庚辰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年轻读者的极大关注和强烈共鸣,我想除了他具备鲁迅先生的人格气魄和人格魅力、纵横古今中外的渊博学识、从心灵深处喷涌而出的人间大爱、战斗精神和思想内涵之外,还尤其注重对于鲁迅杂文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他把鲁迅先生的“魂魄”与“艺术”巧妙地转移到保护党的事业、维护党的声誉、关注民间疾苦、关心部队建设、守护国家安全中去,向一切“假、丑、恶”现象和腐败堕落行为彻底宣战,毅然决然,无所畏惧,毫不妥协。如果说鲁迅先生的杂文在其情感宣泄之外,紧裹着一层厚厚的冷静,那么庚辰先生的杂文便是从内向外迸发着炽热的忠诚和博大的爱心。他的“忠诚于党、关注民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充盈着那些闪耀着艺术魅力的每一个文字,使得杂文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保持着高深的境界和文学的魅力,杂文的生命也因此而永葆青春。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非但重视已有的艺术形式,而且能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他不会因为某种“文章写法”而畏缩不前,更不会因为有了“大师”就紧跟其后,以模仿为乐,以“形神兼备”而自我陶醉,而是以足够的才情和勇气,彻底打破传统的思想和既有的写法。 在李庚辰先生的作品里,我们不但能看到杂文应有的风骨和品格,而且能感受到他那独特的塑造“社会众相”的不凡功力,这种“塑造功力”也恰恰提升了作品的幽默感与感染力,具有点石成金的巨大美学力量。譬如,他在杂文中对“拍马六技”——揣、喂、舔、拂、磨、助的无情解剖,对“做官诀窍”——跟、推、滑、巧的深刻揭露,对“流氓三术”——小诈骗术、泼污术、吓人术的精辟概括,对吃喝风源的深入探究,对“请示学”的发凡,对“检查团”的检查,对“酌情处理”的分析,对“贪官短命”的质疑,无不使“众相”原形毕露,赤条条无处藏身。这种独特的塑造能力,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对社会具有很细致的观察和很深刻的认识,能够从纷乱芜杂的社会乱象中,提炼出不同的类型。二是必须博古通今,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善于把“史识”与“今识”巧妙融合,“一不小心”便勾勒出“众相”的"具象"来。三是要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再现力。杂文无法像小说、歌剧、散文诗那样可以纵向展示“社会众相”,只能“横切一刀”再选其“截面”着力放大,要求用“三言两语”便能给人以形象感。 李庚辰先生青少年时代便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有很多作品至今都让人耳熟能详,若谈起也总能津津乐道。深厚的文学功底注定了他的杂文作品总能鹤立鸡群、不同凡响。在杂文创作上,当时我还算个新兵。但在部队,我却是个老兵。老兵带新兵的时候,我便注意到这些刚刚成年的小战士大多有个嗜好:如我当年那般喜欢剪贴李庚辰先生的杂文作品,其理由倒是简单:“读罢大呼过瘾”,作品的战斗性瞬间流露,催人奋进。即使我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也常常同单位的年轻人谈及杂文。一些喜欢杂文写作或者关注杂文作品的同事,往往在第一时间就问我:“你认识部队的杂文家李庚辰吗?他的作品才是真杂文,幽默而给力!”事实上,李庚辰先生的幽默是带着战士的气质和激情,饱含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折射着忠诚与守护,也因此而特别注意那些混迹于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人形鬼态”,用辛辣而形象的语言,用战士的匕首和投枪,直接向它们挑战。鲁迅先生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所以,年轻人能喜欢李庚辰先生的作品,我想除了其勇猛顽强、无所畏惧的战斗力,就是其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喜剧美感了。如《答古月问》针对古月走穴后的狡辩:“我是特型演员,但我首先是演员,我也付出了创造和劳动。我不是毛主席,别人要高价,我为什么不能要钱?”李庚辰先生故意说:“你那‘创造和劳动’多复杂、多困难、多艰苦、多劳累呀,你上台前得涂脂抹粉,梳妆打扮;上台时得挪动脚步,挺直腰杆;出场后得鼻孔出气,嘴巴开合,舌头卷动;还得抬起小臂,伸出巨掌,左顾右盼,挥手致意;又得捏腔拿调,抑扬顿挫地说上几句湖南话;更须松弛面部肌肉,装出笑容可掬的伟人状,这要劳动每根神经、每条血管、每个细胞,是容易的吗?”寥寥几笔,便剔出了“麒麟皮下的马脚”,令人于掩面一笑的同时便旋即陷人深思。 庚辰先生也说过:“事实上,凡严肃的杂文家都只有公战,没有私斗。他的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他的揭丑显谬,扶正祛邪,都是为了我们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了我们国家的两个文明建设。一句话,他的品评议论、嬉笑怒骂,他的条分缕析、纠偏匡正,无不来自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谁如果拿杂文作为宣泄私愤、攻讦他人的工具,或者拿杂文来献媚邀宠、固位升官,那都是看错了对象,用错了武器,既无益世道人心,也达不到目的,还会丢丑现眼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便是新时代杂文家应有的境界,也是新时代杂文不可偏离的轨道。当然,也是我的杂文信仰。 (作者介绍:谷建,著名散文家、杂文家、评论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入伍至北京空军,后成长为军事记者、军旅作家,多篇散文、报告文学在全军获奖,散文代表作品有《心雕》《感动》《深秋,那金色的阳光》《有一种精神叫执着》;军事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笑傲长天》《追寻红格尔》《大江边,那夺目的桔红色》《他,挺立在智慧高地》《大山一样的承诺》。转业后一度转向杂文领域的创作活动股票配资杠杆,著有杂文集《生命的本真》。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中国纪律监察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多篇杂文作品。代表作品有《闻道之思》《防止公仆变老爷》《生命的本真》《识破“两面人”》《大炮的威力》,其中《防止公仆变老爷》被收入国考教材,《闻道之思》荣获第五届长征文艺奖(全军最高文艺奖),另有多篇杂文作品被省市杂文刊物列为“佳作欣赏”向读者力荐。)) 发布于:北京市 |